大环内酯抗生素一般残留在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动物内脏、牛奶及奶制品、禽蛋中,基体中需要除去的干扰成分主要是蛋白和脂肪。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样品提取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甲醇或者乙腈进行提取。被提取的样品经过匀浆后,加人适量的溶剂如甲醇或者乙腈,溶剂起到使蛋白沉淀的作用·通过高速离心分离,上清液中基本上不存在蛋白质。而甲醇-水或者乙腈-水对脂肪的溶解能力不强,提取液中脂肪的剩余相对较少;在酸性条件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一定质子化倾向,可以促进目标物质从组织中向水相的溶出。使用甲醇或者乙腈提取时,加入60%~70%比例的0.1%~0.3%的偏磷酸溶液也可以有效地保证较高水平的回收率。
需要注意的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酸、碱都不是非常稳定,在较高酸度下糖苷键有可能水解,而强碱性环境下内酯环又有可能开环。一般来说,在提取过程中pH值的调节都是使用磷酸盐等缓冲液,或者NaHCO3这样的弱碱性盐。 支撑液膜萃取是通过构建个用于传质的液膜,使相邻的三相变成互不相溶的水-油-水或者油-水-油相,通过目标物质在中间液膜相和给体相之间的分配,以及在受体相和中间液膜相之间的分配,通过动态的萃取反萃取过程达到提取和富集被分析物的目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的叔胺基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给这类药物的支撑液膜萃取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可能:调高给体相的pH值,使叔胺基去质子化,大环内酯极性降低,大部分分配到有机的液膜相中;而受体相则为低pH值的水溶液,叔胺在其中重新质子化,极性增强,相当于从液膜相中反萃取出来。用这种方式,基体中绝大多数干扰成分都难以被提取出来,因此,提取的样品无需作进一步的净化处理。Msagati等首次建立了泰勒菌素、螺旋霉素和红霉素3种物质的支撑液膜萃取预分离流程,并对给体和受体的pH值及富集时间进行了系统的优化。最后确定给体相为pH值为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受体相则为pH值为3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液膜相由1:1的正癸醇-十烷构成。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是这类物质常用的净化技术。对前者而言,样品经初步提取后,经液-液萃取去除杂质,常用的萃取溶剂有乙腈-正己烷、乙腈-异辛烷等。在净化来自动物样品提取物的大环内酯抗生素过程中,许多种类的固相萃取柱都有应用的报道,包括反相保留原理C18,C8和氰基柱固相萃取柱以及正相保留原理的硅胶固相萃取柱及diol固相萃取柱,离子交换保留机理的SCX同相萃取柱,混合保留机理的HLB大孔径聚合物固相萃取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