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010-64062446转8004/8005
服务热线:010-64062446
登录          注册 已购试剂         我的购买计划



您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信息>>谷子基因组单倍型物理图谱完成
 
UAR新闻信息
新闻搜索
 

热门产品
 
谷子基因组单倍型物理图谱完成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3/6/25]    共阅[768]次    [ 字体: ]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4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成果于6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刁现民研究员24日介绍,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又称为粟,脱壳后为小米,在我国北方有超过万年的栽培史。谷子具有突出的抗旱、耐瘠薄和高光效特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旱生禾谷类模式作物。我国的谷子资源占世界存量的80%以上,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靠、高效的分子标记信息,科研人员对这些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仍然缺乏了解,进而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

    该项目通过对国内外916份谷子品种进行全基因组低倍重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出一张精细的谷子单倍体型图谱,并对一份谷子品种和一份近缘野生种开展了深度基因组序列组装,构建了200万个以上高密度分子标志单倍型图谱,并系统鉴定出512个与株型、产量、花期、抗病性等47个农艺性状紧密相关的遗传座位,还鉴定发掘了36个谷子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受到选择的特异基因位点。

    刁现民表示,这些成果为谷子的遗传改良及基因发掘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信息,将促进谷子发展成为旱生禾本科和高光效作物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作物,也将对未来禾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影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4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成果6月24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刁现民研究员介绍,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脱壳后为小米。我国的谷子资源占世界存量的80%以上。但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对这些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缺乏了解,进而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

  该项目成果为谷子的遗传改良及基因发掘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信息,将促进谷子发展成为旱生禾本科和高光效作物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作物,丰富禾谷类作物比较遗传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将对未来禾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马丽)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谷子基因组单倍型物理图谱。今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撰写完成的“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4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刁现民研究员介绍,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又称为粟,脱壳后为小米,在我国北方有超过万年的栽培史。谷子为二倍体,基因组小,自花授粉,具有突出的抗旱、耐瘠薄和高光效特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旱生禾谷类模式作物。我国的谷子资源占世界存量的80%以上,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靠、高效的分子标记信息,科研人员对这些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仍然缺乏了解,进而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

该项目通过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国内外916份谷子品种开展了全基因组低倍重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出一张精细的谷子单倍体型图谱,并对一份谷子品种和一份近缘野生种开展了深度基因组序列组装,构建了200万个以上高密度分子标志单倍型图谱,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5个不同纬度环境下系统鉴定出了512个与株型、产量、花期、抗病性等47个农艺性状紧密相关的遗传座位,同时还鉴定发掘了36个谷子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受到选择的特异基因位点。

业内观点认为,这些成果为谷子的遗传改良及基因发掘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信息,必将促进谷子发展成为旱生禾本科和高光效作物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作物,丰富禾谷类作物比较遗传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将对未来禾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影响。

 
【 字体: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
 
 
     
上一篇: Cell子刊:挑战常规,重新确定基因MECP2的作用     下一篇: ADFM:构建出吐出彩色荧光蚕丝的转基因家蚕
分享到:
 
     

             
使用指南 订购支付 物流配送 客服中心
UAR平台与发展 订购流程 运费实施标准 联系我们
产品介绍 付款方式 运费优惠 在线留言
产品询价   配送时间 订单及物联跟踪
产品订购流程     售后服务
 

电 话:010-64062446 64005541 转8004 传真:010-64031254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55号王府世纪405 邮编: 100006

京ICP备0907433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574号

版权所有◎2009-2014: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访问量:994149

京ICP备0907433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574号